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是我國很少有的一個名族鮮卑族,一個朝代北魏開鑿的皇家石窟,據今已1500多年,比敦煌莫高窟遲90多年,比洛陽龍門早30多年,鮮卑族是一個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名族,雲岡石窟可以說是一部刻在石頭上北魏王朝。要了解雲岡石窟首先了解北魏(386年—534年),它是鮮卑族拓跋珪道武帝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在道武帝帶領下建立起來一個強大的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市,當時有一高僧可能是為了傳播佛教,自願匍匐在道武帝的腳下稱皇帝就是當今的佛祖,於是佛教開始在北魏盛行,到明元帝時已經達到鼎盛時代,到太武帝時由於他的司徒信奉道教,又因他在外出征戰時發現寺裏有武器,並發現僧人不檢點,於是發動了滅佛事件,當時的太子(後來追封為景穆帝)是虔誠的佛教徒,也因滅佛而殺,最後太武帝的孫子繼位,為文成帝,文成帝就在太武帝滅佛之後大力興佛。各地所毀的佛寺又在這個時候興建起來了,而雲岡石窟就是在這個時期由曇曜主持開鑿的。文成帝死後兒子獻文帝繼位,嫡母馮太後執政,幾年後迫獻文帝禪讓給他三歲的兒子孝文帝,仍然馮太後執政,雲岡中期石窟大多為雙窟,就映射二主控天下,直至馮太後去世孝文帝親政後遷都洛陽,雲岡石窟皇家開鑿落下帷幕,後期的開鑿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了解這麽多開始參觀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曇曜廣場,那曇曜為何許人也?曇曜,他在少年時期就出家了,本來是涼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他在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就是景穆帝)的重視,開始管理眾僧。但是,在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平城,在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了文成帝的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竟然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這沙門統,也就是北朝僧侶的官名,是由僧人擔任,是佛教事務的最高主持人。曇曜作為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支持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區著名的“曇曜五窟”,就是由曇曜主持開鑿的。
緊急著就是禮佛大道。
接下開始參觀,先上個自己繪製的簡圖。
第1,2塔廟式雙窟,1窟兩層方形塔柱,2窟三層塔柱,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3窟暫時不開放,據說石窟規模最大,佛像是唐代補鑿的。
第4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麵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5,6窟也是雙窟,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5窟分前後室,後室佛像最大,高17米。
第6窟,窟平麵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四麵
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7,8也是雙窟,7窟最早出現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稱“雲岡六美人”。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舞姿動人。8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9至13窟在清代晚期被塗上了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的華麗,看起來五彩斑斕的,被人稱為“五華洞”。而“五華洞”又分為兩組,分別是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第9窟與第10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殿堂風味最濃的兩個窟,而且這兩窟的前殿還有列柱開間,這可是雲岡石窟的一大特點。出現了雙佛並坐龕,二龍繞山腰,體現當時的二主統天下的局麵。
第11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在西壁,滿布了形式各異的佛寶,它們雖然雕刻精美,但沒有統一布局。而東壁則有《太和七年造像誌》和邑信士54人雕刻的95軀雕像。這些佛直大約也是當時的善男信女們各自為修功德而獨立雕刻的,所以才形成了這種不對稱、無統一布局的雕刻。。據一些專家研究,這種布局的出現是“當時國家投資開大窟,民間集資補小龕”的反映。可以說,第11窟是雲岡題記最多的一個窟。
第12窟為音樂窟,它是慶祝釋迦摩尼成佛時的大型音樂盛會,可是其中的樂器既不是西方宗教用的,也不是漢族祭祀用的,而是鮮卑馬上民族的排簫、弦管、箜篌、打擊樂器,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其實是活脫脫一副當年北魏宮廷生活狀態真是顯現。
第13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據說有位資深遊客發現其腳趾上有一黑痣,旋起風波,說疑似專家們要找的“興安石像”。興安是文成帝的年號,實際上就是文成帝的像,據說文成帝腳和臉上有黑痣,文成帝當年讓曇曜鑿石窟時曾下詔:令如帝身!
第14窟,分化嚴重。
第15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16至20窟,稱曇曜五窟,曇曜以“如帝身”的思路開鑿出這五窟,現在的對應關係還沒有完全定論,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麵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16窟,正中主佛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昂首挺胸,氣概非凡,胸前用帶子打結,這種著衣形式稱為“中國式袈裟”。被西方遊客譽為"美男子"。如文成帝。
第17窟,形製較特殊,洞窟地麵低於洞外地麵。主尊是交腳菩薩,高15.5米,據說是因為隻有他沒有當皇帝,洞窟低於地麵,也有入土為安的解釋。如景穆帝。
第18窟,主佛像是一尊披著千佛袈裟的釋迦立佛,之所以稱為千佛袈裟,是因為袈裟上刻有無數的小佛像,屬於世界罕見。佛像左手將袈裟扶在胸口,手勢呈懺悔狀,給人深思懺悔的感覺,其實這尊佛代表太武帝滅佛後懺悔。
第19窟主佛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雲岡石窟中第二大的佛像,他的高為16.8米。這尊主佛是三世佛祖釋迦,他的麵容慈祥,既端莊又穩靜,是明元帝的象征。
第20窟,露天大佛結跏跌坐,佛主尊坐佛像高約14米,腿部風化嚴重,高肉髻,頭部素麵,麵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寬肩,雙手放在腹前係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麵穿僧袛支(內衣),衣邊飾聯珠紋。身後有火焰背光,內有坐佛及飛天等。第二十窟坐佛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偉氣勢,代表開國皇帝道武帝。
第21至45窟是,魏孝文帝遷都道洛陽以後開鑿的,孝文帝遷都後,下令鮮卑族人不能說本族語言,要穿漢服,說漢語,連姓也都要改,所以此後的佛像和菩薩麵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就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征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匆匆的半天時間,走的好累,但雲岡石窟的魅力還是感染著我,如果不相信,去看一看,你進去就感到很奇怪,羅馬的廊柱,希臘的高鼻梁,深眼窩,印度的佛像,還有波斯文化,巴比倫文化,都在那裏,僅僅是雲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會。雲岡石窟的值得多次遊覽!
一邊尋找素材,一邊畫圖歸整,等快完工時 ,點了個放棄編輯,所有的文字圖片都沒有了,真急得快哭了,求助於兒子,搖了手機無數遍,無果,心情鬱悶,沒辦法,下午從頭再來,兒子做飯,我繼續整理編寫,終於完工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